WebRTC: RTCPeerConncetion
论文草稿
what is WebRTC
WebRTC(Web Real-Time Communication)是一个最先由Google发布的点对点(Peer-to-Peer)通信协议,目前已经被各大浏览器所内置,早期不同浏览器的API有细微差别,需要开发者手动做兼容。现在可以使用MDN所推荐的WebRTC adapter.js来解决兼容问题。
其次它不仅仅适用于浏览器,也可以在任何其它不同平台的应用程序中使用,只要符合WebRTC的规范即可。
信道建立流程
两个实体(Peer)要建立连接或者说信道之前,需要先进行一项最最重要的工作,即信令交换。它将两个实体的信息(包含IP地址、端口等等各种用于建立连接的必要信息)进行互相交换,双方拿到信息后建立独立的信道。此后,两个实体就可以通过信道进行通信了,无需再通过服务器进行数据传输。
两种通信方式的优缺点
点对点通信方式不同于传统的中心化通信方式,需要一台或者多台服务器进行数据转发或者存储,这样会导致服务器的带宽和计算压力增大,而当服务器的负载增加时,会进而导致整个系统的稳定性下降,一旦中心服务器宕机,所有用户的通信将全部中断。而如果采用点对点通信方式,省去了服务器中转存储环节,降低了各个实体之间依赖性。用户之间可以直接通过网络进行通信,某个实体中断仅仅影响它自身,这样既可以节省服务器的资源,又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。
不过,点对点通信也有自身的缺点,由于视频会议属于多对多的连接,每个实体要和其它所有实体都建立连接,随着系统中实体的增加,单个实体的压力也会随之增加。而采用的中心服务器转发存储方式就不会出现这种问题, 每个实体只需要和中心服务器建立连接,中心服务器负责存储数据和转发数据到其它实体。
所以,在实体较少、传输数据量大、网络延迟要求更高的场景下,点对点通信方式比较适合,反之,中心服务器转发存储方式比较适合。
RTCPeerConnection
RTCPeerConnection负责很多事情,包括:
- 信令处理(singal processing)
- 编解码(Codec handling)
- 点对点连接(P2P connection)
- 安全(Security)
- 流量控制(bandwidth management)
- ……
RTC创建连接过程主要是通过一个信令服务器进行SDP信息交换,这个过程可以通过WebSocket进行,也可以通过HTTP进行,当然WebSocket最佳。
const conn = new SomeWebsocketConn()
const pc = new RTCPeerConnection(null)
function sendOffer(desc) {
// 发送offer到服务器上
conn.send({type: 'offer', sdp: desc})
// .then(gotAnswer)
}
// 当成功创建offer时调用
pc.createOffer(gotOffer)
function gotOffer(desc) {
pc.setLocalDescription(desc)
// 发送到服务器
sendOffer(desc)
}
// 当服务器返回answer时调用
conn.onAnswer(gotAnswer)
function gotAnswer(desc) {
// 当设置远程描述(SDP)之后,WebRTC就会开始创建连接
pc.setRemoteDescription(desc)
}
// 错误处理:断开连接,webSocket连接优先判定
function handleError(err) {
console.log(err)
ws.close()
}
首先Peer进入页面,会创建一个RTCPeerConnection,随后发送一个offer给服务器,服务器将该offer广播至其它Peer,其它Peer再回复一个answer给该Peer。
也就是说,仅当收到后Answer,才会开始创建连接。
模拟流程:
- A进入房间,创建offer,发送到服务器,服务器广播给其它用户。
- 若房间为空,则不会有下一步操作。
- 若房间有人,遍历发送offer给每个人,然后每个人会回复一个answer给服务器。
- 服务器将answer返回给A,A开始创建连接。
由于每一个peer会有一个id,所以服务器可以通过该id来确定哪个peer发送的offer,然后定向返回answer。
NAT穿透:STUN/TURN
在早期的网络环境中,每个设备都会有一个公网IP,Peer之间可以很容易的进行通信。但在如今公网IPv4枯竭,遍地NAT的网络环境下,这件事变得更加复杂起来。不过,等到IPv6普及之后,每个设备都能够拥有一个公网IP地址,这个问题也就随之解决了。
STUN
在本地是局域网IP时,会尝试使用STUN服务器查询自己的公网IP,服务器返回一个公网IP,然后尝试通过这个IP和另外一个Peer建立点对点连接。如果成功,这个时候的通信依然是点对点(P2P)方式。
实际上,STUN相当于尝试在锥形NAT网络环境中进行穿透建立P2P连接。如果不是「锥形NAT」网络环境(比如对「称型NAT」),则STUN不会成功。那么就只能通过最终解决方案——TURN。
幸运的是,经过本人测试,国内大部分NAT网络环境都是锥形NAT,所以STUN在大部分情况下都能够正常打通P2P通道。
TURN
外文解释
- Provide a cloud fallback if peer-to-peer connection fails (提供最终方案)
- Data is sent through the relay server, use server bandwidth (数据走服务器,消耗服务器带宽)
- Ensure the call wowrks in almost all environments (确保在大部分网络环境下正常工作)
TURN虽然一定能够成功建立信道,但也有一定的代价。当点对点数据通路无法建立时,TURN会尝试使用服务器进行代理转发,这样带来的代价是更多的服务器资源和更高的延迟,因为这种方式增加了一个网络环节。
MDN图示WebRTC复杂的连接过程
TIPs
Google提供了一个STUN服务,但不提供TURN服务。因为STUN相对于TURN对于带宽的消耗更少,只需要拿到自己的公网IP。而TURN服务器代理转发所有数据流量,Google无法满足全球如此大流量需求,所以该服务还是需要开发者自行搭建。
Google STUN服务地址:stun.l.google.com:19302
不过在国内网络环境下,可能会被墙。强烈建议开发者自行搭建STUN和TURN服务。